【信息时间: 2025-03-06 15:43 阅读次数: 信息来源: 苏州高新区(虎丘区)宣传部】 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
刊于《新华日报》2025年03月05日 苏州城西、太湖东岸,一座创新地标日益鲜亮。 这里是苏州高新区。在这里,超1800家国家高企、近2000家外资企业、百家院所平台、5.3万高层次人才,共同竞速新质生产力的赛场;在这里,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15.82件,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.8倍,不断充盈成果转化的“蓄水池”。 去年以来,面对复杂严峻的多重挑战,苏州高新区仍然稳中有进,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12亿元、增长6%左右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4.5亿元、增长0.7%,规上工业总产值3470亿元、增加值增长6.7%以上,已连续三年获评苏州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县级市(区)第一等次,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持续争先进位,去年提升2名、列第18位。 奋楫扬帆风正劲,勇立潮头逐浪高。踏上新征程,这座科创新城亮出发展新追求:以“效率提升年”为主题主线,持续提升发展效率、管理效率、工作效率,努力以一流作风创造一流业绩,打造创新资源最集聚、创新生态最活跃、创新协同最高效的产业科创主阵地。 紧抓高与新 资源优势化为发展胜势 机器人要行动灵活自如,离不开能感知外界的“眼睛”。日前,在苏州光电技术研究院,执行院长李侠与团队用了不到10天时间,就为某款人形机器人研发出一套“慧眼”。 “说是眼睛,其实就是激光雷达,样品的核心电路只有指甲盖大小,但是却能大幅提升3D测量精度。”李侠说,伴随着人形机器人、无人驾驶车等技术的发展,光电技术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多,为他们带来无限机遇。眼下研究院已孵化18家科技企业、总估值近30亿元。 企业、院所的竞争力,是靠创新拼出来的,一个区域的发展主动权,同样离不开创新驱动。面对激烈的外部竞争,厚植“创新”基因的苏州高新区目标路径十分明确:就是要做好“高”和“新”两篇文章,把创新资源的集聚优势化为发展胜势。 高,意味着高质量发展,落脚点首先在于项目的高质量、高能级。2月24日,苏创投招投联动中心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举办,苏州高新区“满载而归”。溿米生物秸秆炼制项目落户,建设中试生产基地并实现产业化应用;天使港湾项目集中签约,康爱医疗、凯睿特医疗、轻舟医学等10家企业集中落户……苏州高新区的新兴产业“朋友圈”再度扩容。 当土地资源愈发紧张,高能级、高产出的项目,越来越成为城市稳存量、拓增量的关键抓手。苏州高新区始终保持紧迫感,紧抓招商引资这条生命线,去年组织招商小分队马不停蹄前往欧美、日本、中东以及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地招商,揽下PAG中国总部、西门子艾闻达中国总部等280个高质量产业项目,200个亿元以上项目,其中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个,1000万元以上增资扩产项目132个。 新,即以创新引领发展,推动创新链、产业链、人才链深度融合。写好这篇“新”文章,苏州高新区让15.7万家经营主体登台当主角。去年苏州高新区通过发布《苏州高新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三年行动“十大计划”(2024—2026年)实施方案》等,引导资金、人才、平台等资源源源不断往企业流动,顺利引进创新型企业超1300家,新认定国家高企582家,获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、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,新增上市企业3家,均列全市第一。今年,苏州高新区明确提出,将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研究院、孵化器和创新联合体,完善“揭榜挂帅”机制,创新联合体累计达到55家。 百家院所平台是苏州高新区的最大潜力,也理应成为这篇“新”文章的点睛一笔。一组数据可见一斑:自落地以来,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确立了320个产学研合作项目。眼下,苏州高新区正与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探索卓越工程师制度,以“校企双聘制”培养应用型人才,加速把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 可以说,“高”与“新”已经成为苏州高新区蓬勃生长的动力源,它不仅塑造了城市的底蕴气质,也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。去年,苏州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分别达1400亿元和1500亿元,新能源及绿色低碳、光子及集成电路、医疗器械及大健康三大新兴产业新增高质量项目超200个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59%,人工智能、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,现代化产业体系日益完善。 把握效与质 营商环境好口碑这样炼成 在越来越激烈的城市竞争中,没有好的营商环境,就难以得到“城市合伙人”的青睐。如何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?从蔓莎(苏州)科技集团董事长马振国的故事里,苏州高新区的“解题”思路清晰可见。 主打香薰、香氛产品的蔓莎公司,在10余年间,从一个小作坊,成长为业务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、年销售额3.5亿元的产业集团。伴随着业务的快速增长,“成长的烦恼”也随之而来。 “周边用地饱和,发展空间实在有限。工人们挤在狭小的厂房内赶订单,产能跟不上,每年都因未能及时交付而赔出去两三百万元违约金。”马振国说,好在苏州高新区有关部门巧用“数据得地”机制,助力蔓莎高分拿下40.17亩土地建设新基地,并实现“拿地即开工”。跟老厂比,新基地产能扩大了3倍,引入12条智能化生产线,预计在今年8月份就能全面投产。 对企业来说,一次雪中送炭的帮助、一句及时有力的反馈,强过千言万语。“看起来好像‘鸡毛蒜皮’的小事情,但对企业来说就是关系切身利益的‘关键大事’。企业家创业不容易,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很大,我们一定要换位思考,把企业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,实打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。”在今年苏州高新区的“新春第一会”上,该区主要领导敞开话匣,与企业家将心比心。 优化营商环境,关键在实干,根本靠作风。勇于突破条条框框,苏州高新区提出今年要以15.7万家经营主体为目标对象,实施经济网格化管理制度,划分网格并公示网格员,加强对企业发展的动态感知,打通服务企业的“末梢神经”。 连日来,苏州高新区400余名领导干部下沉一线开展“换位跑一次”行动,体验企业开办、工程审批、社保办理等高频服务事项,以“用户视角”精准掌握卡点、疏通堵点,推动流程优化再造、服务质量提升,已推动解决企业、群众关切事项150余项。 推动营商服务效与质双提升,苏州高新区还将目光瞄准了106个产业园区。为了更高效用好这些科创和产业的主要承载空间,苏州高新区今年计划通过提升改造既有载体、制定产业园管理制度办法、注重招引项目质量等,全面提升产业园区运营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益,同时规划建设一批高质量载体,力争今年全区载体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,为企业、项目提供更高品质的载体和服务。 “升级版”的营商服务,必将为企业带来新的信心和发展空间。不久前,岛津仪器(苏州)有限公司四期工厂开业,导入此前仅在日本本土生产的高端质谱仪产线,产能将提升至2.5倍。“公司的发展壮大,离不开苏州高新区多年来的支持和帮助,这里产业基础坚实、创新资源集聚、营商环境一流,是公司不断做大做强的福地。”岛津企业管理(中国)有限公司社长青山功基介绍,自1998年落户苏州高新区以来,岛津仪器先后两次增资扩产,已成为岛津集团在中国投资最大、发展最好的生产基地。 精雕形与魂 点亮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区 夜幕降临,狮山文化广场灯火璀璨。苏州博物馆西馆、苏州科技馆·工业展览馆、苏州狮山大剧院3座造型别致的建筑依次耸立,在灯光的映衬下,显得科幻感十足。作为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,狮山文化广场去年以来人气、商气持续走高,不仅各个文化场馆、首店备受欢迎,狮山市集更是“引流”超150万人次,拉动狮山商圈消费整体增长约30%。 提起苏州高新区,人们总是会下意识想到“创新”“产业”这些标签,但其实,这座城市的底色仍然是温润的江南水乡。56座山体、20公里太湖岸线、28公里运河岸线,构成了它的生态“筋骨”,非遗苏绣又为其充实了文化底蕴。 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,苏州高新区在精雕经济发展之“形”的同时,也不忘持续涵养文化气质、民生福祉的城市之“魂”,一幅有温度的人文经济“双面绣”在苏州高新区缓缓铺展。 走进一个个可观可感的生活场景,更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细腻与温度。 在位于新区公园的机库点位,伴随着一阵嗡鸣声,无人机瞬间腾空飞起。“根据提前输入的航迹、航点相关指挥程序,无人机沿途不仅能发现流动摊贩、识别违规搭建、巡查主要河道,还能跟进项目工地建设进度。”苏州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,以前各监管部门围绕各自业务单独巡查执法,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,如今运用无人机、AI等技术,无人机“综合飞一次”,就能实现全量采集、多元应用、闭环处置,让基层治理更加高效细致。 在东浜社区的“医养融合”家庭医生工作室里,来自社区共建单位的医生们正在坐诊,为居民量血压、血糖,量身定制健康方案。在苏州高新区,像东浜社区这样试点推广嵌入式服务的社区已有20家。截至目前,该区已新建社区食堂4家、日间照料中心3家,建成托育机构80家,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托位数达4.73个。 苏绣小镇里,曾经满是“前店后坊”绣庄的绣品街,悄然发生了变化。文创小店、创意空间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不仅点缀了街区的风景,也为传统苏绣带来了新气象。不少年轻人从外地、市区赶来,一览非遗苏绣的非凡魅力。 从城市中心到太湖之滨,处处可见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风景。去年,苏州高新区实施城市更新项目48个、城中村改造项目6个,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7个;新建高标准农田0.4万亩,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超90%;饮用水源地、省考断面优Ⅲ比例稳定达到100%;开设全省首个家庭服务业零工市场,新增城镇就业3.1万人,支持创业1500人;新建改扩建学校10所,新增学位1.1万个,南京大学苏州附属系列学校开学。 发展经济,归根到底是为百姓谋福祉。今年,苏州高新区将“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区”写进政府工作报告,计划从完善规划建设、提升人居环境、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集中“开火”,全力优化公共服务供给,让百姓幸福感更加充盈。 启动狮山教育人才基金,启用苏州首家汽车超市……开年以来,一系列落地举措密集跟上,将“计划书”化为“实景图”。一个科技和人文深融交织,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的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区,越来越可观可感、可爱可期。(陈悦勤) |